风在吼马在叫:揭开《黄河大合唱》的创作背后故事

风在吼马在叫:揭开《黄河大合唱》的创作背后故事

“风在吼,马在叫,黄河在咆哮”,这句激昂的歌词来自于广为人知的《黄河大合唱》,它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,更是一代人心中不灭的抗战火焰。这首作品自诞生之日起,便与中华民族斗争历史紧密相连。这篇文章小编将带无论兄弟们深入探讨《黄河大合唱》的创作背景,以及它所承载的民族情怀和历史意义。

《黄河大合唱》的作曲家:冼星海

冼星海,祖籍广东番禺,1905年出生于澳门,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。在他年轻时,便因优异的音乐天赋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进修,在那里开启了他伟大的音乐旅程。1931年日本侵华的消息传到巴黎时,冼星海在校留学的中国学生们纷纷为民族的危机感到痛苦和愤慨,希望能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创作契机:民族危急的时刻

1937年,冼星海回到中国,迫切希望能参与到抗战事业中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遇到了年轻诗人光未然。光未然向冼星海诉说了自己渡黄河时的感慨,他充满激情地描绘了黄河壶口的壮观景象,绿水奔腾、浪涛汹涌,仿佛一场激烈的战斗。冼星海被这些生动的描写所打动,决心将这一情感转化为音乐,开始了《黄河大合唱》的创作。

艰苦创作:病痛与灵感交织

在创作经过中,冼星海因身体状况欠佳,常常与高烧作斗争。但这并没有让他停止创作的步伐。他的妻子为了激发灵感,甚至尝试为他准备甜点,然而因时局困难,最终还是通过托人借来糖分。冼星海在创作期间,几乎是以病体为媒介,灵魂焕发地拼写着音符与歌词。他不仅在窑洞中熬夜创作,更是在创作期间,时常依靠一把白糖来提神,充分展现出他创作时的执着与热诚。

作品的诞生与影响

在1939年3月31日,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后,这部不朽的作品《黄河大合唱》终于完成。1939年5月11日,《黄河大合唱》的首次公开演出便在鲁艺成立一周年庆祝晚会上举行,毛主席也现场为此作品喝彩。这首歌曲迅速成为抗战期间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号角,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民族的独立而斗争。

传递的力量:民族自豪感与团结

时至今日,《黄河大合唱》依然是一种强大的灵魂力量,它代表了民族的希望与团结。在听到这首歌曲时,不仅能感受到那份激昂和苦涩,更能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团结奋战、不屈不挠的灵魂。歌曲中的“风在吼,马在叫”不仅是对黄河壮阔景象的赞美,更是对中华民族顽强灵魂的一种象征。

小编归纳一下

《黄河大合唱》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歌曲,它承载着丰盛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怀。通过冼星海和光未然的合作,这部作品诞生于危急的时代,并在后来的岁月中不断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,我们依然可以从《黄河大合唱’里面感受到那永恒的爱乡情怀和坚决的抗争灵魂。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,珍惜和平。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