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物吧变成马桶,追忆老宅的过去与情感的羁绊

变物吧变成马桶,追忆老宅的过去与情感的羁绊

潮新闻客户端的朽木近日说,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老宅里传来的“回家走走”的声音,总能把我从梦中惊醒。这声音仿佛是来自天堂的父母,或是守护着老宅的姐姐。这样的回声,总是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。难道说,这就是叶落归根的道理?又或者是年长者对往昔岁月的眷恋?

老宅位于桐琴古镇的下塘角,坐落于朝北的老街中央。回忆起我与家人共同生活的岁月,老宅的每一个角落都饱含了我们的点滴回忆。这里的木门、木楼阁和楼梯,早已褶皱满满,见证了时光的流逝。而今的我,虽已白发苍苍,步履蹒跚,但老宅却依旧矗立,似乎在无声地呼唤着我。

老宅的前面是一间店面,木门用厚厚的木板搭建,下面的轨道则是用石头制成,灵活而方便。店面内部很深,前半部分是裁剪衣物的作业台和缝纫机,空间宽敞舒适。爷爷在这里摆放了一个玻璃橱柜,见证了这一切的变迁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店里首台缝纫机的出现,使得这家小店在周边十几里内声名鹊起。父亲正是凭借这台缝纫机,凭借着辛勤的劳动和真诚的商业信誉,赢得了顾客的信任,从而将这份事业推向了更高的巅峰。

随着缝纫机的普及,父亲也买下了第二台,然而生意的繁忙使得他不得不雇佣伙计,后来姐姐、我、妹妹、弟弟也纷纷加入,帮助父母缝制衣物。记忆中,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,剪刀的声音与缝纫机的轰鸣交织在一起,那份欢乐如今仍然历历在目。

岁月如梭,父母经历了合作社、人民公社的解体与改革开放,似乎一切都在转瞬间变换。而老宅却未曾改变,依然守护着我们的记忆,恍如昨日。如今守在老宅的人换成了年迈的姐姐和她的丈夫,与往昔的父母们相伴。然而,物虽未变,人已不同,老屋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,怎能不让人思绪万千呢?

老宅的厨房独立而设,后面有一个滴水檐和天井。记忆中的厨房,虽然光线昏暗,却是童年时期温暖的港湾。厨房里有两间半,一间是猪圈和放置马桶的地方,另一间则是用来吃饭和烹饪的。记得那时的父母和外婆总是在厨房忙碌,尤其是外婆,她是厨房的灵魂。

每当秋冬来临,早餐的羹汤便是外婆提前准备好的美味。她总是用毛芋、地瓜和新鲜蔬菜,煮出一锅香甜的羹,那种简单却又充满温情的饭菜成了我心底深处的怀念。虽然如今的饮食丰盛,但那一份家的味道始终无法替代。

曾几什么时候,老宅的生活也是简单而充实的。即使在过年时吃到的鸡鸭鱼肉也极少,但我们总能在田地里找到时令蔬菜,那种丰盈归于天然的高兴,至今仍让我感受到满足。外婆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,如今看来仍是那么难忘,她为我们付出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。

除了厨房,老宅还有着曾是我居住的小房间。墙上张贴着柳公权的字帖,地上堆放着各种书籍。在这里,我开始了自己的书法之旅,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和艰辛。我曾在这个小房间里静静思索着未来,回想着过去,那是我生活中宝贵的时光。

虽然现在的生活已经变化诸多,但当我再次踏入老宅,触摸那些家具,看到那些熟悉的摆设,内心的情感总会涌上心头。老宅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段记忆,它不仅是物品的堆积,更是承载着家族情感的寄托。

如今的老宅,虽无兄弟姐妹的聚会,唯有姐姐时常打开门窗,让阳光透进屋内。老宅的功能简化了,如今它成为了一个简单的场所,召唤着我们这些已独立的兄弟姐妹回到这里相聚。

“变物吧变成马桶”,这样的说法或许是对老宅的调侃,但其中却隐藏着更多的情感。正如这座老宅所承载的一切,无论是物质的存在,还是情感的牵绊,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家的故事。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,时不时回头去看看那段纯真的岁月,去感受那些厚重的亲情与温暖,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温馨的时光。

版权声明